了解孩子內心世界從何入手? 幼稚園校長:父母須用心聆聽和觀察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7/05 14:5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5

分享:

分享:

了解孩子,要從由聆聽和觀察做起。

我的孩子在想甚麼呢? 有父母常常反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。然而,他們是否有經常聆聽小朋友及觀察他們的行為呢?

4歲的子晴束着短髮,說話與微笑的時候總會用手遮掩嘴巴。開學初期,她很被動、害羞及沉靜。每當老師欣賞她在美藝角造出的各種作品時,她會顯得不好意思,卻又會在班內捉弄別人,不時成為同伴投訴的對象。

於是,老師開始留意她,觀察她回校後的心情,在有需要關心她,例如她回校時,老師會先與她打招呼。當她獨自玩耍或顯得悶悶不樂時,老師會主動擁抱她,詢問她原因及專心聆聽她的說話。平日活動中,老師會刻意留意她的好行為,給她讚賞。後來,老師發現她是因為蛀牙情況嚴重才用手遮掩嘴巴,於是請家長正視問題及為她找牙醫治療。

子晴很喜歡美術創作,老師便掌握她的創作時間,嘗試在這段時間去了解她作品意念,在同學面前表示很喜歡她的作品。她向老師解說作品時,老師會留心聆聽她的分享,並作出欣賞及鼓勵,肯定她的能力。

老師留意到她很羨慕班中同伴束辮子,於是主動向家長提出為孩子束起前額較長的頭髮,讓她可以如願,像同學一樣束著辮子。當她做了不合適的行為時,老師會單獨輕聲地指出她做得不對的地方,並表達老師的擔心,同時讓她明白老師對她的期望。

漸漸地,子晴與老師建立了信任。當老師在課堂上邀請子晴回答提問時,她會樂意回應,不像以往那樣不願表達。當她遇到問題時,她會即時尋求老師的幫助。

在家裡若發生了事情,她上學便會立即告訴老師,亦不時主動向老師介紹她的作品及接納老師的意見。現在子晴變得開朗,常會展露笑容及遵守規則,也敢於向老師及同學說話,不再用手遮住嘴巴,不再把心事藏於心中。

其實,父母可以從聆聽孩子的話、觀察他們的行為及表現,了解、關懷及尊重孩子的個性,如此就能聽到他們的心底話。每名孩子都是獨特的,需要透過聆聽及觀察去了解他們的個性。多聽聽及觀察孩子的行為,了解、尊重及欣賞他們的想法、價值觀與態度,或許從中我們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「小回報」。

撰文 : 救世軍水泉澳幼稚園校長 袁煦堯